中医药作为传统宝藏,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特有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也为现代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做了有力补充。当前,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中医药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国家在政策、科研等领域也加大扶持力度,使得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新机遇。2017年,各类鼓励发展中医药产业的政策法规竞相出台,中医药行业迎来了诸多发展良机,未来,传统中医药必将绽放新光芒。
制度完善助力中医药加速发展
近年来,中医药产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据2016年底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有中医类医院3966所,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45.2万人,中医类门诊部、诊所42528个。2015年,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9.1亿,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出院人数2691.5万人。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以及重大疫情的防治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中药产业快速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曾在公开场合介绍,目前中国中药产业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2016年,中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600亿元,占全国医药工业的近1/3。
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明确了未来十五年我国中医药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同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鼓励发扬“中医治未病”思想,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017年7月1日,我国首部全面、系统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综合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下简称《中医药法》)正式实施,第一次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医药的重要地位、发展方针和扶持措施,是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部署,“中西医并重”的表述再一次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
中医药新业态不断涌现
随着移动互联的广泛发展,中医药产业也加入到了移动互联的行列中来,通过手机很容易就能查询到众多中医药相关APP,有科普中医知识的、讲解中医方剂的以及对日常生活做出中医指导的,类型十分丰富。这些APP只是中医发展新业态的部分表现,更多的如智能配药、煎药等形式早已深入到了市民的生活中。
为紧跟时代、推动中医和当前互联网+时代的融合,2017年12月8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深化中医医疗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中医养生保健互联网服务等方面绘制了“互联网+中医药”发展路线图。
《意见》为我们描绘了未来“互联网+中医药”的蓝图。《意见》指出,未来中医智能化的硕果将体现在诸多方面——智能化的中医药医疗服务,将人工智能、生物特征识别等技术运用其中,将中医医嘱延伸到网络之上;“智慧药房”的建设将便利中药煎煮、药品配送、用药咨询等服务;中医健康云成为集健康体检、体质辨识、健康评估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终端,实现中医健康数据的采集、管理、应用和评估;大数据研究平台将整合患者就诊、中药材生产和贸易、药物研发等方面的数据,突破中医药健康大数据应用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性技术问题。
社会办中医机构迎来新机遇
基于当居民日益丰富的就医需求,我国当前公立医疗为主的现状要满足所有类型的患者,显得有些吃力,因此,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社会办医。无论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还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都提到了要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发展中医药也是《中医药法》的一大亮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原司长桑滨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历史上中医药起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现实中,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是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需求,提高中医药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及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具有传统服务特色的中医机构发展还相对薄弱。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精神,中医药事业发展要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在坚持公立中医医院主导地位的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展中医药,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此外,《中医药法》也将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法律化、制度化,明确了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的权利,鼓励依法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支持符合中医特点的行医服务方式。
中医药成为一带一路中国名片
随着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对外交流合作,中医药在全球的传播与应用越来越广泛。201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发布《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中医药“一带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与沿线国家合作建设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颁布2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注册100种中药产品,建设50家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可以说《规划》为未来中医药走出去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而实际上,我国传统中医药在走出去的路上已经取得了较大发展。据2016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显示,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法律法规,18个国家和地区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中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已在新加坡、古巴、越南、阿联酋和俄罗斯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培养本土化中医药人才。总部设在中国的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有53个国家和地区194个会员团体,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有67个国家和地区251个会员团体。同时,2016年,中国中药类产品出口总额达34.26亿美元,中医药已传播至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逐渐融入国际医疗体系。(记者 祝凤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