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气功是中医学与气功结合的成果,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功与中医学之间的“互动”,促进了两者的共同发展。
泱泱中国,五千年文化,传承至今,遗留给我们无数瑰宝奇葩,气功即为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医气功更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调合一的心身锻炼技能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成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关于这一典故的出处,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之一与晋代道士许逊有关。有一则流传颇广的神话,说他修炼有成得道“升天”,一日“举家四十余口,拔宅飞升”,连家禽家畜都带去了。故事中的主角许逊可能是最早使用“气功”一词的人。在署名为许逊的《净明宗教录·松沙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学道之士,初广布阴骘,先行气功,持内丹长生久视之法,气成之后,方修大药。”这里出现了“气功”这一通用名词及“内丹”这一具体的功法名称。但该书没有就什么是气功作必要的解释。其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家各派对它的诠释也不尽一致;加之,近现代各种武侠小说中作家们“飞檐走壁”“刀枪不入”“隔空取物”“无中生有”类的“妙笔生花”,更使气功披上了神秘的色彩。那么,到底什么是气功?综合各派气功的锻炼内核以及历代气功名著的有关论述,我们不难看出,从操作角度上看,气功是调身、调息、调心三调合一的心身锻炼技能。其中包含着几个层次的意思:
气功是心身锻炼的技能 这里的“心”是指人的心理,如精神意识等,是无形的;“身”是指人的身体,包括四肢躯体等,是有形的。心身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是人体健康的主要标志,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所定义的那样,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气功作为一种技能,将心身两个方面作为锻炼的对象,并将提高或维持两者的良好状态作为锻炼的目的,由此增进练功者的健康状态、治疗或辅助治疗某些心身疾患。
气功锻炼要素调身、调息、调心 所谓调身是指练功过程中形体的锻炼,包括静功的姿势和动功的动作;调息是指呼吸方式的锻炼与调整;调心是指心理的调整与锻炼。任何一种功法都包含上述三调,只不过各有侧重,例如佛家禅定主要从调心入手,但是禅定的时候也有姿势和呼吸的基本要求;道家的内丹主要从调息入手,但是也需要配合特定的动作和呼吸方式等。“三调”操作虽各有其作用,如调身可以强健筋骨、调息可以提升肺功能、调心可以调节心理,但气功追求的不是三者的单独作用,而是三调合一产生的综合效益。
气功核心是三调合一 这是气功有别于一般的体育运动的“标尺”。一般的体育运动,例如跨栏,手足配合跑步是调身,屏息是调息,心无杂念是调心,虽然三调操作都有,但三者各自独立,不要求融为一体;气功锻炼是从进入三调合一的境界开始,这种境界不能依靠主动操作,只能依靠反复操作,熟练之后自行进入。三调合一可以产生1+1+1>3的生理效应——这也是气功锻炼养生保健、防病疗疾作用的基石与支柱。
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气功是中医学与气功结合的成果,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功与中医学之间的“互动”,促进了两者的共同发展。
在实践上,气功诞生于医疗保健实践,反过来又为中医提供了医疗手段。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记载先古之人,在遭受水灾、湿气致人患病之后,以一种被称为“舞”的方法来宣导病气,治疗筋骨活动不利类的疾病,书中说:“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这可能是最早关于气功用于医疗的记载,其中的“舞”(因其有宣导湿气的作用又被称为“宣导舞”)是气功的“曾用名”。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古老的气功被称为“导引”“按蹻”,并与毒药、九针、灸焫一起,成为当时临床“通用”的五大治疗方法。后世医家应用气功疗法的不乏其人,清代名医龚居中将其用于治疗痨瘵病,温病学家叶天士将其用于温热病的后期康复等。
在理论上,中医理论指导气功实践,练功感悟有丰富了中医理论。一个成功的实践必定有一个相关的理论作指导,气功也不例外。中医特有的整体论、辨证观和重视实践的特点,与气功“不谋而合”;而中医的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精气神、气血津液以及病因与发病学说等理论,同样适用于气功,可以用以指导练功实践和临床应用过程。反之,练功实践对丰富中医理论的作用同样不能忽视,尤其是气功于经络学说的关系。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在他的《奇经八脉考》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他说的“内景隧道”无疑是指人体的经络系统,而“返观”正是练功高度入静时出现的功能状态,这种状态才能够“照察”出“内景隧道”——经络系统。
练功三大法宝
静心 尽管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切忌浮躁,但中医气功尤其强调静心。这是因为,练功的内在体验大都细致入微,如《老子》所述“恍兮忽兮,其中有精”的境界,其到来之际往往转瞬即逝,如果心不静,根本无法体验和把握。而基于描述与分析练功体验的气功理论也都很细微,如果不能静下心来体味,只是像看小说那样阅读,其效果就是目光从字面上滑过,尚未理解一句话的深意,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因此,良好的气功效果只能建立在静心的基础上。
恒心 既然气功是一种技能,就有一个从不会到会,再从会到熟练的过程,熟练以后还需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可取得预计的效果。其间,都离不开练功者的恒心。如果没有恒心,就难以做到如上所说的静心体味“三调”的操作与合一,更不可能“悟”除其中的奥妙;如果没有恒心,就不能做到应有的持之以恒,练功很可能会变为“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游戏,终将导致一事无成。
悟性 反复持续的练习是基础,但还远远不够。还要具备“悟性”。气功修炼的过程是一个很鲜活的过程,需要随时灵活而又合理的处置。尽管很多古代典籍中有相关内容记载,但这些记载要么语焉不详,要么含混晦涩。这其实恰恰反映了操作境界的鲜活,修炼者需要深刻把握这些比喻、借代等的弦外之音;同时还能切实结合自身练功体验经历,明确自身正确练功方向。还是以学骑自行车作比喻,上路后,如何躲开行人和其他自行车,如何快速行驶,随着技巧的熟练,不同人会形成不同的模式:有的人主要依靠灵敏的刹车和自己反应速度;有的人稳稳在自行车道行驶;有的人选择走人少车少的路径,但最终都能到达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