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在成都召开的第五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上,成都发布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成都宣言》(全文附后)呼吁国际合作共同推动中医药创新和发展。据悉,三年一次的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吸引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
《成都宣言》呼吁聚焦重大健康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鼓励各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和生产企业在中医药领域开展高水平的研发合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理论内涵、重大疾病防治、针灸和中药等领域大科学研究;鼓励共建一批有重要国际影响的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科技合作基地、大数据中心,以及疗效评价、标准研究等公共平台;共同推进建立国际普遍认同的中医药标准体系;同时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医药领域的交流合作等。
“《成都宣言》倡导通过国际合作,促进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建立,加强科研与创新,促进中医药更快走向世界,为全球病人服务。”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依靠科技进步,我国中医药发展迅速,逐渐得到国际认可。”据悉,1996年,中国启动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中药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工业总产值从235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7867亿元,年销售额过亿元的中药品种从40余个增加到500余个,2个中药品种在欧盟注册成功。
2016年10月23~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4个部委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在成都市共同主办了“第五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全体与会者认真研讨,一致认为:中医药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原创的思维理念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哲学智慧,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尤其是青蒿素的发现者屠呦呦教授201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突出彰显了中医药的重要价值。我们回顾并重申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成都倡议(2002)》,并认识到:汇聚各方智慧,加强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是实现和推动中医药创新与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中医药惠及全球健康的必由之路。
为此,我们呼吁全球致力于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的各界人士,通过以下理念和行动共同推动中医药的创新与发展:
——面对人类社会生存与健康的系列挑战,融汇生命科学、精准医学、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为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发展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实现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不同国别、不同行业、不同学科之人士应以务实客观的态度,尊重中医药的历史传承和实践特色,共同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
——聚焦重大健康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鼓励各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和生产企业在中医药领域开展高水平的研发合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理论内涵、重大疾病防治、针灸和中药等领域大科学研究。
——汇聚创新力量,鼓励知名学术研究机构、企业开展多层次国际合作,共建一批有重要国际影响的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科技合作基地、大数据中心,以及疗效评价、标准研究等公共平台,打造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和创新网络。
——广泛联合相关国际组织、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知名企业等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中医药标准国际联盟建设,系统加强中医药国际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建立国际普遍认同的中医药标准体系,为中医药产品和服务更广泛地惠及各国人民提供支撑。
——突出实际需求,以科技合作为纽带,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医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重点开展中医药疗法应用、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等研究,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建共享、共同发展。
——搭建多层次中医药交流平台与信息平台,发挥中医药相关国际组织的作用,开展更为广泛多样的学术和人才交流,加强对话与沟通,促进中医药学术交流与成果共享。
——加强政府间的合作,加大对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的支持,促进全球中药和植物药注册法规和技术要求方面的沟通协调与对话,积极推进中医药标准规范、注册协调、政策法规等方面长效协调机制的建立,增进互信,营造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