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历来重视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提出“形神合一”学说,强调调节精神要做到精神内守,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节。
豁达开朗,乐以忘忧
乐观宁静的心态是人体健康的正常需要与基本保证。中医历来主张“和愉”,提出“安神宜悦乐”,要求人们做到性格开朗、目光远大,保持乐观情绪,遇事泰然处之,“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要做到知足常乐,《遵生八笺》认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怠”,说明只有知足,才能做到随遇而安,使内心恬静,使精神处于稳定自守、乐观的良好状态。
淡泊宁静,清心寡欲
中医认为“养生莫若寡欲”,《养生论》说:“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非贪而后抑也。”这是要求人们明确贪欲对健康的危害,正确对待个人的利害得失,真正做到少欲无私,保持淡泊宁静。
喜怒有节,不妄作劳
喜怒人人皆有之,太过则有害。《彭祖摄生养性论》说:“喜怒过多,神不归室。”《灵枢》亦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这些论述都说明了喜怒不节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因此认为人应该客观理智的对待生活、工作问题,做到心无大喜而有常乐。冷静处事,提倡忍让,戒怒戒嗔,保持心志平和。
切忌伤悲,避免惊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的道路难免会有悲哀伤愁,而忧愁悲伤可对健康产生巨大危害。《内经》说:“忧悲思虑则伤人”,《养性延命录》亦说:“多愁则心摄”,所以要求人们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内经》曾说:“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因此应避免惊吓等外界的突然刺激,加强意志锻炼,自觉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
省思少虑,定志宁神
思虑是人的精神活动之一,人必有所思,亦有所虑。但少思则神活,多思则神败。中医认为思虑过度则伤神,《彭祖摄生养性论》说:“切切所思,神则败”,所以主张省思少虑,以使精神安宁,以有益健康。
修身养性,积善成德
古人云:“仁者寿”,孔子也说“大德必得其寿”。《医先》提出“养德、养生无二术”。道德高尚,慈善为怀,助人为乐可使人精神愉悦,从而有益身体健康。
保持良好心态的同时,生活中也要注意饮食有节,即做到“食宜早些,食宜缓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暖些,食宜轻些”;坚持适量运动,积极参加体育活动;顺应四时,起居有常,善自调摄,安卧有方。各方调摄,内外皆养,建立健康的日常养生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