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是小儿时期的常见肺系疾病,以发作性喉间哮鸣气促,呼气延长为特征,严重者不能平卧。哮指声响,喘指气息,临床上哮常兼喘。本病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冬季及气温多变季节发作为主,年龄以1—6岁多见。发病诱因多为呼吸道感染,发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起病愈早遗传倾向愈明显。易反复发作,与过敏源有关。
一、病因:
本病的发病原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是因于痰饮内伏,与肺脾肾三脏有关,外因主要为感受外邪,接触异气。如异味、花粉、煤烟、羽毛等,或嗜食酸咸甜腻,也能刺激气道,影响肺的通降功能而诱发哮喘。精神失调和过度疲劳也是小儿哮喘的重要诱因。
哮喘的病位主要在肺,其主要发病机理为痰饮内伏,遇外来因素感触而发,反复不已,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阻塞气道,气机升降不利,以致呼气不畅,气息喘促,咽喉哮吼痰鸣。
二、临床诊断
1.常突然发病,发作之前,多有喷嚏、咳嗽等先兆症状。发作时不能平卧,烦躁不安,气急,气喘。
2.有诱发因素,如气候转变、受凉受热或接触某些过敏物质。
3.可有婴儿期湿疹史或家族哮喘史。
4.肺部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呼气延长。哮喘如有继发感染或为哮喘性支气管炎,可闻及粗大湿哕音。
三.辨证要点
哮喘临床分发作期与缓解期。发作时哮吼痰鸣,喘息急促,以邪实为主。咳喘痰黄,身热面赤,口干舌红为热性哮喘;咳喘畏寒,痰多清稀,舌苔白滑为寒性哮喘。缓解期哮喘已平,出现肺脾肾三脏不足,以正虚为主。辨别哮喘虚实可从病程长短、全身症状轻重来区别,气短多汗,易感冒多为气虚;形寒肢冷面白,动则心悸为阳虚;消瘦乏力、盗汗面红为阴虚。
四、辨证论治
本病的治疗,发作期当攻邪以治其标,分辨寒热虚实、寒热夹杂分别随证施治。缓解期治以扶正,调其脏腑功能。
1.寒性哮喘,脾肾阳虚
症状:咳嗽气喘,喉间有哮鸣(听诊器听出吱吱的声音),痰多白沫,形体瘦弱,大便溏稀,肌肉松驰,小便清长,鼻流清涕,面色淡白或萎黄无华,舌淡红,苔白。
治则:温补脾肾,化痰定喘,重在脾阳,肾阳,肺。
处方:清天河,补肾阳,分阳,合阴阳(有痰的),平肝,补脾,清肺,清补肺,清大肠,顺八卦,顺掐离宫至乾宫,小横纹,太渊,搓四横纹,天门入虎口,关三腑一,外劳宫,一窝风,阳池,二扇门,二马,威灵,精宁,揉肺经,揉迎香,天突,俞府,任脉旁开2寸从上至下做理法,气海,关元,足三里,丰隆,公孙,定喘,内揉肺俞,内揉脾胃俞,搓命门,肾俞,正捏脊。
2.痰热性哮喘
症状:咳嗽喘息,声高息涌,哮吼痰鸣,咳痰黄粘稠,胸膈满闷,身热面赤,口干咽红,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腻。
治则:清热,化痰,肃肺,定喘。
处方:取天河,分阴,合阴阳(有热痰时),补肾阴,平肝,清肺,清脾胃,清大肠,逆八卦,离宫逆掐至乾宫,逆乾宫,小横纹,太渊,天门入虎口,清大肠,威灵,精宁,退六腑,揉肺经,由天突、俞府至中脘和任脉旁开2寸从上至下做理法,向两侧分推胸部(天突旁向两侧推),揉腹,天枢,(后期:逆揉中脘(化痰),丰隆),太溪,三阴交,太冲,肺俞,肝胆俞,脾胃俞,倒捏脊。分推肩夹骨,最后前后胸一起向下摩再从下往上拍。
五、 预防
1.重视预防,避免各种诱发因素,适当进行体格锻炼,增强体质。
2.注意气候影响,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冬季外出应带口罩。尤其气候转变或换季时,要预防感冒诱发哮喘。有外感病证要及时治疗。
3.发病季节,防止活动过度和情绪激动,以免诱发哮喘。
4.居室宜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冬季要和暖,夏季要凉爽通风。避免接触特殊气味。
5.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进生冷油腻、辛辣酸甜以及海鲜鱼虾等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以免诱发哮喘。
经验方;干地龙粉,每次3g,1日2次,装胶囊内开水吞服。用于热性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