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症状之一,也是许多疾病所共有的病理现象。临床上常把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通称为发热。中医则将体温高于正常;或体温正常,病人全身或局部有发热的感觉;或体温不高,但自觉发热,或们之发热,皆纳入发热的范畴。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导致的原因无外乎阳盛或阴虚。每个人的正常体温有所不同,并且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小儿属纯阳之体,体温中枢发育不全,故经常会出现高烧的现象。推拿完后,温度往往会有所上升,是因热从里向外透发的过程。推拿前,应仔细询问家长是否有抽风史,若有抽风的,可服用羚羊角粉解惊舒肝。
一、鉴别诊断
外感和内伤发热的共同症状,均以体温升高、身热、面红、舌红、脉数等为其最基本的临床特征。
外感和内伤发热的鉴别,可从病因、病程、热势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鉴别。外感发热,是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具有起病急,发病快,病程短,热势重的特点,属实证者居多。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并伴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症。而内伤发热是由脏腑之阴阳气血失调所致,具有起病相对缓慢,病程较长,热势高低不一的特点,或兼见头晕、腹胀、腹痛、盗汗、消瘦等症。
此外在临床中经常见到真热假寒证:多因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不能外达于肢体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在临床上出现四肢厥冷而头部,胸腹部高热的现象。此时应以胸腹部、头部症状为主要诊断依据。推拿时应先温阳再退热,穴用三关、清天河、顺运内八卦、阳池、二扇门等,等到孩子手脚渐温渐热,才能用清热的穴位,穴用取天河、补肾阴、六腑、逆运内八卦等。只有这样才能引热外出,否则内热不能外达,其热更甚。
二、病因病机:
外感发热的病机是外邪入侵,正邪相争,则引起脏腑气机紊乱,阴阳失调,致使体内的阳气亢奋而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即所谓“阳胜则热”。外感发热的性质为阳气亢奋,属热属实。不同的邪气会产生略微不同的改变。如火热之邪为病,热变速度较快,以高热为主;湿热为病,其性粘滞,易袭阴位,病变多易停留在中下焦;风寒为病,则是由寒转热、由浅入里化热的过程。疫毒为病,起病更急,传变更快,热势更甚。外感发热的病机以阳盛为主,进一步发展则会热盛伤阴,即所谓“阳胜则阴病”。
内伤发热的病机,多由于病起于内,导致体内阴阳失调,直接伤及脏腑、气血,病情较外感更重。大体可归纳为虚实两类。由积滞所引起的者属实,是因为积食或痰湿等郁结,壅遏化热而引起发热。而由阴液亏虚而引起的属虚,多因阴液不足,阴不制阳,水不济火,阳气亢盛而发的虚热。总属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所致。
1.外感六淫:外感发热的病因,常与季节、气候等因素有关。因小儿肌肤娇嫩、腠理疏薄,致使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乘虚侵袭而发病。六淫之中,以风、暑、燥、热等阳邪所致发热为主,寒、湿等阴邪亦可入里化热,但它们常有一个转化的病理过程。
2.阴虚发热: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因过食热性食物,或素体阴虚,致使体内血、津液等阴液耗损,阴不制阳,而使阳相对亢盛而出现的虚热证。
3.气虚发热:久病拖延日久,而致脾气虚损,无力升阳,而至阳气不能正常的生发,郁而发热,临床上较少见。
4.惊吓发热:惊则气乱,神无所主,魂无所归从而导致气机郁滞而引起的发热。
5.食积发热:小儿脾常不足,过食肥甘厚味,会导致食滞于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郁而化热。此病多发生于添加辅食后的婴幼儿。
三、分型与治则:
小儿的发热大都是由外感而来,容易寒从热化,或阳盛格阴,形成寒热夹杂之证,单用辛凉滋阴的穴位恐汗出不透,单用辛温发散的穴位又恐助热化火,因此在临床中要精细辨证。 “热者寒之”是治疗发热的主要治疗原则,所以在临床中常常采用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两种方案,但也需根据病邪性质、病变所在的脏腑以及影响气血津液的程度,采用清热解表法、清泻脏腑攻下法、滋阴清热法等,以达清除邪热、调和脏腑之目的。
1、清热解表法:除选用具有清热作用的穴位外,还加用解除外感的穴位,即能清泄热毒,又可防止入里传变,适用于外感表证。
2、清泻脏腑攻下法:是采用泻下与清热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是通过泻下以釜底抽薪,去积、泄热,从而达到泻热存阴之目的,使邪气有出路,从下焦而出。尤其适用于热积胃肠、阳明腑实证。
3、滋阴清热法:是采用滋补阴液,来治疗肾阴肾水不足或热盛伤津所引起的虚火上炎的虚热证。最适宜热性病的后期和肾阴不足而引起的热证。
1)肺胃实热
症状:壮热,面红目赤,唇红咽痛,口渴喜冷饮,口臭、腹部胀,烦躁,睡卧不宁,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数。
治则:清热泻火
处方:平肝,清肺,清大肠,清小肠,清胃,逆运八卦,六腑,取天河,揉腹,倒捏脊
2)阴虚发热
症状:午后或入夜后低热(阳气渐衰,卫阳之气入里),骨蒸潮热,颧红如妆,盗汗,五心烦热,身体瘦弱,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大便秘结,小便赤。
治则:滋阴退热。
处方:取天河,分阴,补肾阴,平肝,清肺,清大肠,清胃,逆八卦,顺劳宫,腑三关一,揉总筋,搓百会,三阴交,太溪,揉太冲,搓涌泉,倒捏脊。
3)气虚发热(较少见)
症状:早上或上午发热,烦劳则甚,伴有气短,懒言,疲乏无力,饮食欠佳,甚者可致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结不调。
治则:补脾益气,退热。
处方:清天河,分阳,补肾阳,清补肺,补脾,平肝,补脾,顺八卦,关三腑一,二马,外劳宫,揉颤气海,足三里,公孙,点颤百会,正捏脊。
4)惊吓发热
症状:突发高热(38。5度以上),不会抽风,神昏,半睁眼睡觉,呕吐,四步脉(神门,合谷,寸口,劳宫)应指如豆,拉绿便,耳冷或热(肾阳耳白耳冷,肾阴耳热耳红)。
治则:①滋阴清热,安神镇惊;②助阳退热;
处方:①伤肾阴:阴虚手法+小天心,神门,五指节,捻手背,关天门,合推太阴太阳,揉天庭至承浆。
②伤肾阳:气虚手法+小天心,神门,五指节,捻手背,关天门,合推太阴太阳,揉天庭至承浆。
备注:实热型,风热发烧的,用石膏50g,寒水石30g,加一把大米熬粥喝水,可退烧。冬天发烧的,主诉有明显的受凉史,自觉发冷,手足冰冷的,才用温阳,其他发热均全清。
退热神水:石膏50g、芒硝20g、寒水石2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