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技术要领: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持久:保持手法连贯性,中间不能有间歇,保持手法不变形。
有力:必须具备一定力量、功力和技巧力,并且要顺势而为。
均匀:保持节律性,不可忽快忽慢、忽轻忽重。
柔和:要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刚柔相济,动作稳柔灵活,用力和缓。
深透:要带动皮下组织,其实是以上四个技术方面的综合体现。
第一节 常用手法
常用手法:推法、拿法、揉法、颤法、按法、摩法、捣法、捻法、掐法、分筋法、提捏法、捏脊法
1、推法:分推、合推、直推、运推、刮推、搓推
操作:分推向两边。合推向中间。直推一条线。运推穴相连。刮推指峰尖,搓推往来返。
刮推:“刮推指峰尖”如中指尖刮推至横纹,有止呕降逆之意。
搓推:“搓推往来返”如搓四横纹,有健脾益气作用。
运推:是由此穴运推至彼穴,有运输之意。运推穴相连,如:运八卦 运水入土
2、揉法:可分为指揉、掌揉。
指揉:用单指指腹作用于点形穴位做环旋运动。
掌揉:用掌或掌根作用于特定的部位做环旋运动。
揉法特点:揉法不离穴。
3、拿法:可分为对拿、握拿(又称拇食指拿和拇多指拿)。
对拿:用拇食指相对用力拿相应的穴位,如对拿列缺。
握拿:用多指握拿相应的部位,如握拿肩井。
拿法特点:拿法如摄物。
4、按法
操作:用手指指腹面用力垂直按压,或用掌根相对用力按压特定穴位或部位。
按法特点:按法指腹或掌根垂直用力。
5、摩法
操作:用掌或掌根旋摩于特定的部位。如摩腹。
摩法特点:摩法如磨旋。
6、振颤
操作:用指端固定于相应的穴位,进行上下颤动。振颤方向应垂直向下。
特点:振颤如电传。
7、捣法
操作:屈指关节敲,如捣小天心。
治疗眼疾,内视向外捣,外视向内捣
8、捻法
操作:如捻线,如捻手背皮肤,有疏肝作用。
9、掐法
操作:指甲掐,如掐十宣,掐人中。
掐时既要有痛感,又要避免掐破皮,因此多采用旋转掐法。
10、分筋法
操作:如弹拨琴弦,又称弹筋拨络法,多用于小儿麻痹症、急惊厥、昏迷。
11、提捏法
操作:提捏至皮肤微红。用拇食中指相对用力或挤捏。如提捏天突,提捏大椎。
12、捏脊法
操作:两手拇指指腹沿脊柱由骶尾部上推,双手食指交替捏拿,所提捏肌肤在手下滚动至大椎穴,连捏7遍为正捏脊,有健脾胃壮气血,补阳的作用。反之,为倒捏脊,有滋阴降火退热作用。
第二节 复式手法:
1.黄蜂入洞
操作方法:医者用食、中二指指端在患儿两鼻孔下缘揉动20-30次。
临床应用:开鼻窍、通鼻息、发汗解表。
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无汗及鼻塞不通、流清涕等症。
2.猿猴摘果:
操作方法:用两手食、中二指夹住患儿两耳尖向上提10-20次,再用拇、食二指捏两耳垂向下拉10-20次,如猿猴摘果状。
临床应用:健脾行气,化痰,镇惊。
治疗小儿惊惕不安、失眠哭闹、饮食积滞。
3.苍龙摆尾
操作方法:用左手托患儿肘部,右手拇、食二指拿患儿食、中、无名三指,左右摇动20-30次如摆尾状。
临床应用:开胸理气、退热除烦。
用于治疗发热、躁动不安。
4.凤凰展翅
操作方法:用双手食中二指,固定患儿腕部,同时拇指掐患儿精宁、威灵二穴,并上下摇动20-30次,如凤凰展翅状。
临床应用:宣通气机、驱寒解表。
用于治疗因风寒困扰而导致的呃逆等症。
5.水底捞月
操作方法:用左手握住患儿四指,掌心向上,右手滴凉水于劳宫处,用拇指蘸水从小指根处运起,经掌小横纹至内劳宫边推边吹气。次数30-50次。
临床应用:水底捞月为清热大法,能清热凉血、宁心除烦,对一切高热、烦躁不安、邪入营血之症,疗效尤佳。
6.打马过天河
操作方法:先运内劳宫,后用食、中二指指面沾凉水,从总筋起,弹打至洪池(肘部微屈,当肱二头肌腱内侧缘)穴,边弹打边吹气。10-20次。
临床应用:能通经络、退大热用。
用于治疗高热、神昏谵语、上肢麻木抽搐等实热症。
7.揉脐及龟尾并推七节骨
操作方法:先仰卧,医者用手食、中指顺、逆揉脐部20次,然后俯卧,自龟尾推至七节骨处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临床应用:补能健脾止泻,治疗腹泻;泻能泻热通便,治疗便秘。
8.开璇玑
操作方法:先从璇玑穴开始,沿胸胁间隙自上而下的向左右两侧分推,然后从鸠尾穴向下直推至脐部,然后再在脐部摩腹,最后再从脐中推至下腹部。
临床应用:能开通脏腑,对于痰涎壅盛、食积不化而引起的胸闷气促、咳痰不爽、腹痛、呕吐、泄泻等实热症均可运用。
9.按弦走搓摩
操作方法:父母将患儿抱于怀中,并将其两上肢抬起,医者将两手五指并拢,从上而下自患儿两胁来回搓摩至肚角处(脐下2寸(石门)旁开2寸大筋),手掌要贴近皮肤,操作30-50次。
临床应用:理气化痰、消积散结。
治疗小儿痰多咳嗽、胸闷憋气、食积、腹痛、疳积等症。
10.总收法
操作方法:患儿取坐位,医者左手中指点按肩井穴,右手握住患儿食中无名指,牵拉并摇动患儿上肢10-20次。
临床应用:通行一身之气血,常作为收功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