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四诊之临床经验篇

更新时间:2015-09-14 18:42:12, 信息来源: , 发布者:, 浏览人数:

 

    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由于小儿具有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疾病的表现形式也常与成人有所不同,所以儿科四诊有它自己的特点。在儿科四诊中,望诊和问诊最为重要。


一、望诊
(一)望神色
望神色是指观察小儿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两个方面。
1.精神状态
    凡精神振作,两目有神,表情活泼,面色红润,呼吸调匀为气血调和健康的表现,虽或有病也多轻浅易愈。反之,精神萎靡,两目无神,面色晦暗,疲乏嗜睡,表情呆滞或痛苦烦躁、呼吸不匀,为有病且病情较重的表现。也称神气不足,若神知昏迷、谵语则病情危重。
2.面部气色
    一般以五色主病和五部配五脏的方法来进行望面色的。
(1)五色主病
    ①面呈青色:多为寒证、痛证、瘀证、惊风或惊恐之证。
    面色青白并见乍青乍白、皱眉痛苦,多为里寒腹痛;面青晦暗、神昏抽搐为惊风或癫痫发作;面色青灰、两目呆视要注意惊风先兆;面青唇紫呼吸急促为肺气闭塞,气血瘀滞;面色青灰惨白、呼吸微弱、冷汗肢厥为心阳欲脱之危证。
    ②面呈红色:多为热证。赤甚者为实热,微赤者为虚热
    满脸通红、咽痛脉浮为外感发热;面颊红赤、唇红口臭,多为食积化热;午后颧红,多为阴虚内热;面红兼见皮疹或如涂丹,为风热挟毒,血分有热。
    ③面呈黄色:多为脾虚或湿盛
    面色萎黄,肌瘦腹胀,为疳积之证,属脾虚失运;面色萎黄,枯槁无光,多为脾胃气虚,气血不足;面黄发热,舌苔黄腻,多为湿热;面目鲜黄如橘皮色,为黄疸,属湿热阳黄;面目晦黄如烟熏色,亦为黄疸,属寒湿阴黄。新生儿在出生一周内面目黄染,并自行消退者,属生理性黄疸,若两周内仍未消退,且逐渐加重,则为病态。
    ④面呈白色:多为寒证、虚证、脱血、夺气
    若面白浮肿,或晄白,为阳虚水泛;面色惨白、四肢厥冷为阳气暴脱;面白无华、唇色淡白为血虚;外感初起,风寒束表,也可见面色苍白。面色淡白,自汗易感冒,多为脾肺气虚。
    ⑤面呈黑色:多为肾虚、寒证、痛证、水饮之证。
    面色青黑、手足逆冷,多属阴寒;面色青紫发黑或兼见腹痛呕吐,应注意食物中毒;眼眶周围发黑,多为肾虚,个别小儿肤色较黑,单面色润泽有华,多为常态。
(2)五部配五脏
五色所主五脏的病症:青主肝病、赤主心病、黄主脾病、白主肺病、黑主肾病。一般以左腮主肝,右腮主肺,额上主心,下颌主肾,鼻主脾,再结合五色之变化,来推测脏腑寒热虚实的变化。

(二)望形态:指观察病儿的形体与动态。
1.望形体
    包括头囟、躯体、四肢、毛发、手指、脚趾。
检查时应按顺序观察。凡发育正常,筋骨强健,肌丰肤润,毛发黑泽,姿态活泼,皆是健康的表现。若筋骨软弱,肌肤干瘦,毛发萎黄,囟门迟闭,或囟陷、囟填、囟隆,解颅,鸡胸,龟背,神态呆滞者为病态。
    (1)望头部:小儿头型过大或过小,皆属畸形,多由先天禀赋所致,或肾精不足,发育不良,或为先天大脑积水,多伴有智能不全。头方发稀,囟门闭迟,或头大颈细,头发枯黄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多见于疳证、五迟证;囟门高隆,多伴抽搐呕逆为风、火、痰上攻所致;囟门凹陷,眼眶凹陷,多为腹泻,耗气伤阴所致;头面眼睑浮肿多为阳水;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伴有发热者,多为痄腮、由湿毒蕴结所致。若见小儿颈项歪斜,头倾向患侧,颜面旋向健侧,多为斜颈。
    (2)望胸腹:胸骨突出形如鸡胸者为鸡胸,多属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肌肉消瘦,肚大起青筋或肚腹凹陷如舟,均属于疳证;肚腹胀大明亮有振水音者为腹水之证;脐部凸隆为脐疝;脐部湿疹为脐湿;脐部湿烂红肿为脐疮。
    (3)望腰背:脊背弯曲后凸为龟背,多因先天不足,发育不良;腰背凹陷成坑或膨出,亦因先天不足或因后天失养,多属疳证。
    (4)望四肢:下肢浮肿为水肿;关节红肿为痹症;外伤或跌仆后,某一肢体肿大为扭伤,若疼痛难忍者应注意骨折。
    (5)望肌肤:皮肤面目皆黄为黄疸,色鲜艳者为阳黄,色晦暗者为阴黄;皮肤浮肿为水肿;皮肤干燥皱瘪为津液耗伤;肌瘦肤皱,面貌如老人者多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所致。除此之外,还应注意肌肤局部的变化情况,如红肿,化脓等,范围大者为痈,范围小者为疖;漫肿无头深入肌层而皮服颜色不变着为疽;若局部皮肤红赤如丹游走不定者为丹毒。
   (6)望指趾:爪甲的形色可推断气血的盛衰。正常的小儿气血充盈,爪甲红润光泽,如指甲苍白无华、质脆软为气血亏虚,指甲青紫为气滞血淤;指端肥大如杵状为肺气不足,心气失养。指甲扁平而反凹之,为反甲,多为肝血不足。
   (7)望动态包括身体各部位的动静姿态、变化。正常健康小儿身体各部位发育正常、活动自如,无痛苦不适的表现。若发育异常,活动不适,皆为病态。卧时常向外,多为阳证、热证、实症,卧时常向里,为寒证、虚证、里证。

(三)审苗窍
    是指观察目、舌、口、鼻、耳、前后二阴的变化。苗窍是脏腑的窗口,脏腑病变,每能在苗窍上有所反映。审苗窍可知脏腑的变化。
    (1) 察目:目为肝之窍,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所以审查眼目对于推测脏腑气血虚实、寒热很有价值,首先要望眼神,“神者,目中光彩是也”健康的小儿黑睛明亮,反应灵敏,神采奕奕,是脏腑气血充盈,精神充沛的表现。若两目无神,神色呆滞,或闭目不视,或欲闭不闭,欲开不开,反应迟钝,是脏腑气血受损的病态表现。
五轮学说。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观察两目的白睛,瞳子,眼睑等的变化。白睛红赤为热,或因外感风热,或因肝火上冲;白睛出血为热伤血络;白睛黄染均为黄疸;白睛有蓝斑为虫证所致;目眦赤者,为心火,白睛赤为肺火,珠肿为肝火。眼胞皮红湿烂,为脾火。全目赤肿,为肝经风热。眼睛突起而喘的,是肺胀。颈肿眼突是瘿肿。
    (2)察眼睑:眼睑下垂,开合无力为脾虚,睡中露睛,眼睑半开半合亦属脾虚;眼睑浮肿为风水;目眶凹陷为阴液耗伤;眼结膜苍白为气血不足;眼结膜红肿赤烂为风湿上攻或肝火上炎;目赤畏光泪水汪汪常为风寒感冒或麻疹先兆。
    (3)察鼻:鼻为肺之窍,鼻窍的的变化常反映肺系的变化。鼻塞流清涕为风寒郁表,肺卫失宣;鼻流浊涕为风热犯表,肺失清肃;鼻窍干燥或干裂为外感风燥肺失清润,亦为肺热伤津之证。鼻孔出血为鼻衄,多属于肺热伤络;鼻内生疮,糜烂多为肺火上炎;鼻翼煽动为肺闭之证;麻疹患儿鼻准部出现三五疹点为麻疹出齐之象。
    (4)察耳:耳为肾之窍,又为肝胆经所绕,故耳窍的变化与肝、胆、肾的疾病关系密切。耳为宗脉之海,到达耳中的经脉有手太阳、手阳明和手、足少阳经,到耳周围的有足阳明和足太阳经。健康的小儿耳窍丰厚,颜色红润,乃先天肾气充沛的表现;反之则肾气不足或体质较差,如早产儿的耳窍较薄且紧贴两颞、耳周轮廓不清。耳内流脓疼痛为肝胆风火上扰;耳背络脉隐现,耳尖发凉兼身热多泪常为麻疹先兆;若以耳垂为中心漫肿红热,常为痄腮。若小儿经常用手挠耳,多为虚火上攻所致。
    (5)察口:包括口腔、唇、龈、齿、咽喉等
    口唇: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足阳明胃经环绕口唇,故口唇的的变化常说明脾胃的病变。唇色淡白为脾虚血亏;唇色红赤为脾胃积热;唇色深红为热盛伤阴;唇色青紫为气滞血淤,亦主寒证;口唇红肿溃烂为脾胃火热上炎;口舌生疮或糜烂,亦多脾胃火热上炎或兼心火;口唇周围青紫多为肝旺脾虚;满口白屑状如雪花为鹅口疮,多为脾胃湿热上蒸;口腔两颊部粘膜有白色小点,周围红晕为麻疹粘膜斑,预示出麻疹。口角流涎多为脾虚或有胃热。口角流涎波及两颐称为滞颐(颐指面颊、腮部)。多为脾胃虚弱、脾寒或胃热所致
    齿龈:齿为骨之余为肾所主。龈为阳明经脉分布之处,属胃,故齿龈的变化,常反映肾与胃的病变。牙齿逾期不出或稀疏细小,多为肾气不足。齿龈红肿溃烂多为胃火上冲;齿龈出血为胃火伤络或脾虚不摄;齿龈干燥为津液大伤,见于热病后期;牙关紧闭为惊风之证或惊风先兆。
咽喉  咽喉是肺胃之门户,与肾经关系也密切,常反映肺、胃、肾的病变。咽红常因外感所致,风热居多;咽喉红胀而痛,甚则溃烂或有黄白色脓点,此为乳蛾(扁桃体炎),多因肺胃热毒壅盛所致;若红色娇嫩,肿痛不甚,多为肾水亏少,阴虚火旺所致。咽喉局部红肿高突,有波动感,压之柔软凹陷者,多已成脓;压之坚硬则尚未成脓。

    (6)舌诊:
舌诊是四诊中重要的部分,它不仅反映心经的病变,而且反映疾病的表里进退寒热虚实脏腑气血的变化,察舌包括观察舌体、舌苔、舌质等。
1.舌诊的临床意义
    1)判断正气的盛衰:苔乃胃气所生,故验苔亦可察胃气之存亡。如舌质红润,为气血旺盛;舌质淡白,为气血虚衰;苔薄白而润,是胃气旺盛;舌光无苔,为胃气衰败,或胃阴枯竭。
    2)分辨病位深浅:察其苔之厚薄,足以反映邪气之深浅轻重。如苔薄多为疾病初期,邪入尚浅,病位在表,苔厚则为病邪入里,病位较深;舌质绛(红)则为热入营血,病位更深,病情危重。
    3)区别病邪性质:不同性质的邪气,在舌象上都能有所反映,如黄苔多主热邪,白滑苔则主寒邪;腐腻苔多是食积、痰浊,黄厚腻苔则是湿热。
4)推断病情进退:苔色与苔质,往往随正邪消长和病情的进退呈相应的动态变化,特别是在外感热病中,变化十分迅速,就是在内伤杂病中,舌象变化也同样反映了病情的进退。如舌苔由白转黄,又进一步变灰黑,说明病邪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寒化热;舌苔由润转燥,多是热渐盛而津渐伤;若苔由厚变薄,由燥转润,往往是病邪渐退,津液复生。
2.舌与脏腑的关系
    1)舌的形态结构:舌的上面叫舌背,中医习惯称为舌面,下面叫舌底。舌表面有粘膜层,薄而透明;粘膜上有三种舌乳头,即:丝状乳头、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后面两种乳头内有味蕾,老年人往往味觉丧失或者减低,多于味蕾萎缩有关。
2)舌为心之苗窍,又为脾之外候,舌苔乃胃气所熏蒸。舌的味觉,可影响食欲,与脾主运化和胃主受纳的功能有关。
    3)脏腑在舌的分布;
以胃经来划分:舌尖属上脘,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此法适用于胃病的诊断。以五脏来划分: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左肝右胆),中心属脾胃,舌根属肾。

3.舌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光线:光线的强弱,对颜色的影响极大,应以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线为好,在晚上或在暗处,可用日光灯为好;但必要时,白天应再复查一次。注意避开有色门窗和周围反光较强的有色物体。
    2)姿势:要求患者取正坐姿势,尽量张开口,自然舒展地将舌伸出口外,充分暴露,舌体紧张、卷曲、过分用力、时间过久,都会影响舌体血循环而出现假象;
    3)顺序:要养成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往往是先观察舌苔的有无、厚薄、腐腻、色泽、润燥等情况,次察舌体的色泽、斑点、胖瘦、老嫩及动态等情况。部位方面,可先从舌尖看到舌根;
    4)饮食:常使舌苔形、色发生变化,如某些食物或药物,会使舌苔染色,称为染苔;如饮乳制品,大都附着白苔:食花生、瓜子、核桃仁等富含脂肪的食品,往往附着黄白色碎屑,好似腐腻苔:吃酸梅汤、咖啡茶、葡萄汁等含铁的补品,使舌苔呈黑褐色或茶褐色:鸡蛋黄,桔子,柿子,黄连,核黄素等药物,可是舌苔变黄:服用丹砂类的药物,可使舌苔变红:张口呼吸或刚刚喝过水,可使舌苔的润燥发生改变。
    5)季节与时间:正常舌象,往往随不同季节和不同时间而稍有变化。如夏季暑湿盛,舌苔多厚,或有淡黄色;秋季燥气当令时,苔多薄而干;冬季严寒,舌常湿润;晨起舌苔多厚,白天进食后由于与食物摩擦则舌苔变薄;刚起床时舌色可见暗滞,活动后变红活;
6)年龄与体质:随着年龄的不同与体质的差异,舌象也可呈现不同的情况。如老年人气血常常偏虚,舌多现裂纹,舌乳头也常见萎缩;小儿易患舌疾,出现白屑或剥苔等;另外一岁以内的婴儿多无舌苔,属正常。肥胖之人舌多略大(有齿印为脾虚)且质淡;消瘦之人舌体略瘦而质偏红。

4. 舌诊的内容
主要分望舌质和舌苔两方面。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正常舌象,简称“淡红舌、薄白苔”。具体说,其舌体柔软,运动灵活自如,颜色淡红而红活鲜明;其胖瘦老嫩大小适中,无异常形态;舌苔色白,颗粒均匀,薄薄的铺于舌面,揩之不去,其下有根,干湿适中,不粘不腻、
1)望舌质
A.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荣就是荣润红活,有生气,有光彩;枯,是干枯死板,毫无生气,失去光泽;灵动就是灵活运动如何。
B.舌色:主要有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青舌五种。
淡白舌,舌色较正常人的淡红色浅淡的,甚至全无血色,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亏;苔淡白湿润,而舌体胖嫩,多为阳虚寒证:淡白光莹,或舌体瘦薄,则属气血两亏。
红舌、绛舌:较淡红色为深的,甚至呈鲜红色,称为红舌。较红舌更深的红色,为绛舌。主热证,若舌鲜红、绛而起芒刺,或兼黄厚苔,多属实热证;若鲜红、绛而少苔,或有裂纹或光红无苔,则属虚热症。
紫舌:舌质色紫,主病有寒热之分,绛紫而干枯少津,属热盛伤津、气血壅滞;淡紫或青紫湿润者,多为寒凝血瘀。
青舌:舌色如皮肤上暴露之“青筋”,缺少红色,称为青舌,由于阴寒邪胜,阳气郁而不宣,血液凝而瘀滞,故舌色发青。主寒凝阳郁和瘀血。
C.舌形:指舌体(肌肉脉络组织)的形状
1)老嫩:老是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不论苔色如何,都属实证。嫩是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一般都属虚证。
2)胖大:舌体较正常舌为大伸舌满口的,称胖大舌。多因水湿痰饮阻滞所致,
3)瘦薄:舌体瘦小而薄,主要是由气血阴液不足,不能充盈舌体所致,主气血两虚和阴虚火旺。瘦薄而色淡者,多是气血两虚,瘦薄而色红绛干燥者,多是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4)点刺:点是指鼓起于舌面的白色、红色、或黑色星点,刺是指芒刺,即舌面上的软刺及颗粒,不仅增大,并逐渐形成尖锋,高起如刺,摸之棘手,点、刺多见于舌的边尖部分,若舌面上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青紫色或紫黑色斑点,并不突出于舌面,则称为瘀斑。无论是点、刺、还是瘀斑,皆因热毒炽盛,深入血分之故。
5)裂纹:舌面上有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各种形态明显的裂沟,称裂纹舌。有深如刀割剪切,有横直皱纹而短小的,有纵形、横形、井字形、爻字形,以及辐射状、脑回状、鹅卵石状等等,统属阴血亏损,不能荣润舌面所致。主病有三:一是热盛伤阴;二是血虚不润;三是脾虚湿侵。红绛舌而有裂纹,多是热盛伤津,或阴液枯涸;淡白舌而有裂纹,多是血虚不润;若淡白胖嫩,边有齿痕而有裂纹者,则属脾虚湿侵。
6)光滑:舌面光洁如镜,光滑无苔,也叫镜面舌,光莹舌。主要由于胃阴枯竭、胃气大伤,以致毫无生发之气,
7)齿痕:舌体边缘见牙齿的痕迹,称为齿痕舌或齿印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到牙齿的挤压所致,故常与胖大舌同见。主脾虚和湿盛。
8)重舌:舌下血络肿起,好像又生一层小舌,故曰重舌,又称莲花舌。主要由于心经火热,循经上冲所致,故主病为心火,或外邪引动心火,在小儿为多见。
9)舌衄、舌痈、舌疔、舌疮,多由心经热甚,所以其主病是心火、胃热、肝火。
D.舌态:是指舌体的动态,包括偏歪、颤抖、吐弄等。
1)颤抖:是指舌体不自主抖动,其成因不外气血两虚和肝风内地两个方面。
2)歪斜:舌体偏于一侧,多因风邪中络或风痰阻络所致,
3)吐弄:舌伸出口外者为吐舌;舌微露出口,立即收回,或舐口唇上下左右,抖动不停叫弄舌;两者皆因心、脾二经有热所致。
2)望舌苔:
A. 苔色:主要有白、黄、灰、黑四种。
    a)白苔:常见于表证、寒证,由于外感邪气尚未传里,舌苔往往无明显变化,仍为正常之薄白苔。若舌淡苔白而湿润的,常是里寒证或寒湿证。但在特殊情况下,白苔也主热证,如寒邪已入里化热,但舌苔还未变化。
    b)黄苔:一般主里证、热证。由于邪热熏灼,所以苔现黄色,淡黄热轻,深黄热重,焦黄为热结;外感病,苔由白转黄,为表邪入里化热的征象。
    c)灰苔、黑苔:即浅黑色,常由白苔晦暗转化而来,主里证,常见于里热证,也见于寒湿证。苔灰黑而干,多属热炽伤津,灰黑而润的为寒证。
B. 苔质:即苔的形质
    a)厚薄:苔质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即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的为“薄苔”,不能见到舌体的则为“厚苔”。厚薄可测邪气之深浅。薄苔本是胃气所生,属正常舌苔,若有病见之,亦属疾病轻浅,正气未伤,邪气不盛。故薄苔主外感表证,或内伤轻病。厚苔是胃气夹湿浊邪气熏蒸所致,故厚苔主邪盛入里,或内有痰饮湿食积滞。
    b)润燥:润燥可了解津液的变化。舌面润泽,是干湿适中的正常舌象。润泽是津液上承之征,说明病中津液未伤。望之干枯,扪之无津,此为燥苔。干燥是津不上承所致,或由于热盛伤津,津液枯竭所致。
    c)腐腻:苔质颗粒疏松,粗大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可去,称为“腐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上面罩一层油腻状粘液,称为“腻苔”。腐苔、腻苔多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而成:腻苔多是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所致,多见于食积、痰浊、湿热、顽痰为患。 总之,腐苔为阳热有余,腻苔属阳气被遏。
d)剥落:舌苔全部退去,以致舌面光洁如镜,称为光剥舌,也叫光滑舌或镜面舌。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脱处光滑无苔,余处斑斑驳驳地残存舌苔,界限明显,称为花剥苔;若不规则地大片脱落,边缘厚苔界限清楚,形似地图,又称地图舌;多属胃阴不足。
e)消长:消是舌苔由厚变薄,由多变少的消退;长是舌苔由无而有,由薄变厚地增长,苔的消长,可反映邪正相争的过程,可判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苔由少变多由薄变厚,一般都说明邪气渐盛,主病进;反之,苔由厚变薄,由多变少,则说明正气渐复,主病退。

(7) 察二阴:是指观察前后二阴,前阴包括生殖器和尿道口。男孩肾囊不松不紧,稍有色素沉着是肾气充沛、健康的表现。若阴囊松弛,多为体虚或发热之象;阴囊紧缩为寒,阴囊时膨时收,因啼哭膨甚者为疝气;阴囊肿大,明亮为水肿所致;尿道口红肿属湿热;女孩前阴红赤而湿多属下焦湿热;前阴瘙痒潮热应注意蛲虫;肛门灼热为下焦湿热;肛门脱出为脱肛,多因中气下陷;肛门开裂出血为肛裂;新生儿肛门及会阴部大片红赤为红臀,因为湿热所致。

   (8)察二便:是指观察大小便的变化。
    大便  健康小儿的正常大便一般色黄而干湿适中,一日一至二次或一二日一次。凡大便燥结或形如羊屎为里热内结或为阴虚内热;大便稀薄泄泻为腹泻,有寒热虚实之分;大便泄泻稀薄清冷夹有泡沫为风寒,大便泄泻黄浊臭秽为湿热;若暴注下迫则热盛;大便泄泻夹有白色凝块或食物残渣为食滞;大便泄泻清冷或溏稀兼见面白肢冷纳呆神倦为脾肾阳虚;大便下利赤白粘冻,腹痛,里急后重为痢疾,以湿热多见;婴儿大便下血或果酱样,哭闹不安,要注意肠套叠。大便先干后稀的为肝旺脾虚。
小便  一岁以内小儿小便较多。小便黄短涩痛主热,为湿热下注,膀胱不利;小便清长,夜尿较多主寒,为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小便浑浊如米泔之水为脾胃虚弱,乳食积滞;小便深黄而短,为湿热内蕴,黄疸之证;小便深红而少,为湿热伤络血尿之证;小便不利多见于水肿;小便频数属尿频,睡中尿床为遗尿。

(四)看指纹
    看指纹是儿科特有的一种诊断方法,用于三岁以下的婴幼儿。指纹是指小儿两手虎口至食指两侧的浅静脉,按部位分为风、气、命三关:风关——指掌第一节;气关——指掌第二节;命关——指掌第三节。
    诊察时,医生用一手握住患儿食指,用另一手拇指轻轻从小儿食指桡侧从命关推向风关,以观察指纹显露情况。正常小儿指纹多数为红黄隐隐在风关之内,若发生疾病,指纹的显露则发生变化,主要有浮沉、色泽、部位几个方面。
1.指纹的浮沉:
浮指浮露易见;沉指沉隐难见。
指纹浮露主表,主外感新邪;指纹沉隐主里,为病在里,为里实。
2.指纹的色泽:
    鲜红而嫩者主外感风寒;红艳而深者主外感风热;红而紫者主邪热炽盛;红紫而滞者主热瘀血滞;青色为惊风或痛证;色淡为虚。
3.指纹的部位:
    指纹显于风关病轻浅易治,是邪气入络;显于气关病转重,是邪气入经,主邪深入而病重;现于命关病情更为深重,是邪气深入脏腑。若直透指甲,称为“透关射甲”,病情多危重。
4.  络脉日渐增大的,为病进,日渐缩短的,为病退。络脉增粗者,多属热证,实证;变细者,多属寒证,虚证。单枝、斜形,多属病轻;弯曲、环形、多枝,为病重,多属实证。

二、闻诊
    闻诊是指医生用听觉和嗅觉来诊察疾病的一种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听声音和闻气味两个方面。
(一)听声音
是根据小儿的啼哭、呼吸、咳嗽及语言等声音的高亢、低微的不同来分辨疾病的寒热虚实。
1.啼哭声:
    正常健康小儿啼哭之声洪亮而长,有泪流出。腹痛引起啼哭,声音尖锐,忽缓忽急,时作时止;若啼哭声尖锐阵作,伴呕吐及果酱样或血样大便,须考虑肠套叠;哭叫拒食,伴流涎烦躁,多为口疮;哭声嘶哑,伴吸气不利,多为咽喉肿痛;每每夜间啼哭为夜啼。
2.咳嗽声:
    咳声重浊,痰液稀白,鼻塞流涕,为外感风寒;咳声轻扬,痰液黄稠,鼻流黄涕,为外感风热;干咳或咳嗽少痰,咳声高亢,声音嘶哑,痰稠而粘,为外感风燥;咳嗽气粗,痰黄伴喘,为痰热壅肺;咳嗽而喉间痰鸣,为痰湿阻肺;咳声低而嘶哑或干咳无痰,为肺阴不足;咳声低微,面白痰稀,为肺气不足。实证咳声高亢,虚证咳声低微。另外,百日咳为连声咳嗽,咳嗽末有鸡鸣样回声;白喉或喉炎咳声多嘶哑或如犬吠样,多伴有吸气困难。
3.呼吸声。
    正常小儿呼吸均匀平和,快慢适中。新生儿时期呼吸可偶见不均,若无病状,亦属正常。新生儿呼吸频率约为40至45次/分钟,一岁以内约为30至40次/分,7至12岁接近成人18至20次/分,呼吸异常多反映肺肾的病变。呼吸气粗,甚则喘促气急、痰鸣,是肺气闭塞,多主邪实;呼吸气弱,喘促气短,为肺肾衰竭;哮喘无力,动则喘甚者为肾虚不纳。

(二)嗅气味
指嗅病儿口中气味及大小便、痰涎、汗液、呕吐物等的气味。
1.口中气味:
    口气臭秽,多为肺胃积热上蒸,可见于积滞、口疮、牙疳(牙龈红肿,溃烂疼痛,流腐臭脓血等症)等证;口气酸腐,多因伤食;口气腥臭,多见于血证;口气腥臭兼吐脓痰带血,多属肺痈。
2.大小便气味:
    大便臭秽异常,多因湿热积滞;大便酸腐,多因伤食;大便臭味不显,兼下利清谷,为脾胃虚寒;小便气味臊臭,多因湿热下注;小便清长少味,多属脾肾阳虚。
3.呕吐物气味:
吐物酸腐,多因食滞化热;吐物臭秽,多因肠道气机阻滞,粪气上逆。呕吐物为痰涎,多是胃有痰饮。
4.痰涎气味:
痰涎腥臭多属肺痈。
5.汗液气味:
    汗液热臭,多因积热熏蒸;汗有腥膻气,多是风湿热邪久蕴皮肤所致.汗液无气味,多因阴阳失调。

三、问诊
       问诊是通过病儿或其家长、亲属等知情人员,询问患儿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一)问年龄
    应详细询问患儿实足年龄,二岁以下应问明实足年月龄,新生儿应问明出生天数。
在临床上一些疾病的发病年龄有以下特点:
    脐风(新生儿破伤风)、胎黄、脐湿、脐疮(脐部红肿热痛,甚则糜烂,脓水流溢)、脐血等见于出生一周内;鹅口疮、脐突、夜啼等多见于新生儿和乳婴儿;长期腹泻多发于婴幼儿,考虑为母乳性腹泻;肾炎多见于幼童或儿童。某些传染病也与年龄有关,如:幼儿急疹多发于出生六个月至一岁以内;水痘、百日咳、白喉等在学龄前期多见。十二岁以后小儿所患疾病基本上接近于成人。
 附:年龄分期
    小儿年龄的分期也往往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1)胎儿期: 从精子和卵子结合,新生命的开始,直到小儿出生统称为胎儿期。为时40周,280天(从孕妇末次月经第一天算起,至分娩),以四周为1个妊娠月,即“怀胎十月”。
    2)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满28天。
    3)婴儿期:自出生28天后,至满1周岁为婴儿期。此阶段小儿以乳汁为主要食品。
    4)幼儿期:1岁——3岁.这一时期小儿体格增长较慢,但学会了走路,智力、语言、思维、运动能力增强。
    5)幼童期: 3岁——7岁也称学龄前期,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智力发育逐步完善。
    6)儿童期:7岁——12岁,乳牙脱落换上恒压,脑的形态发育已基本与成人相同。智力发育更成熟,综合能力进一步加强。

(二)问病情
    包括询问病症及其持续时间,病程中的病情变化,可以引发的因素等。
1.问寒热:
    小儿发热可通过体温计测量或通过接触的感觉测知。小儿恶寒与发热可以从患儿姿态的改变来测知。年龄稍大的儿童可直接问出寒热的情况,主要包括寒热的高低、进退、发作的时间、持续的时间以及汗出的有无。
发热有汗为外感风热;寒热往来为邪郁少阳;但热不寒为里热、为阳盛;但寒不热为里寒、为阳虚;大热大汗兼见烦渴为阳明热盛;发热持续,热势高,面黄苔厚为湿热蕴滞;发热而汗出即解,舌苔薄者为外感风寒;发热而汗出不解,或降而复升,苔厚腻者为食滞内伤;身热不扬,早暮热势高张,或有汗或无汗,多为湿热;午后或夜间发热,低热如潮,伴有盗汗,多为阴虚;若见于夏季发热,持续不退,兼见无汗多尿口渴,须考虑夏季热。

2.问汗:
    问汗主要询问汗出的有无、多少、部位、自汗、盗汗、热汗、冷汗等。而上述汗出的情况是通过望诊观察和切诊触摸来完成的。
    外感风寒,发热无汗;外感风热,发热有汗;外感暑湿,发热而汗出不透;外感秋燥,发热而无汗,皮肤干燥;内伤饮食,食滞发热,则发热有汗,或手足汗出。
自汗指日间自汗出,动则尤甚,多为阳气虚弱,营卫不和,表卫不固;盗汗指睡觉时则汗出,醒后则汗止,自己全然不觉,多为阴血亏损;热汗指汗出而热气蒸腾,多为里热熏蒸;冷汗指汗出湿冷,多为阳气虚衰。

3.问头身:
    指询问患儿头身各部位的痛痒不适和活动情况。
4.问胸腹:
指询问患儿胸腹疼痛胀满等情况。前胸胀满而频咳,多为风寒束肺,胸痛伴有发热咳嗽、气喘,多见于肺炎喘咳,胸痛伴有潮热盗汗,多为肺阴虚,腹痛得热痛减,多属寒症,腹痛徐缓,喜按,得食痛减,多属虚证。腹痛拒按,得食痛剧。多属实证。
5.问睡眠:
指患儿睡眠的时间,安睡的程度,年龄越小,睡眠时间越长:小儿睡中惊叫,多因惊吓所致:睡中蹬被,烦躁不安,翻来覆去,多属邪热内盛或积滞内停,多由阳盛阴虚,阳不入阴,神不守舍,心神不安所致:睡中磨牙,多属胃热或虫积。

6.问二便:
    询问患儿一日内大便小便的数量、次数、性质、颜色,以及排便时的感觉。
    大便:健康儿童每日或隔日大便一次,排便通畅,成形不燥,内无脓血,粘液和未消化食物等。若便次发生异常,无非便秘和腹泻。
    便秘:即大便燥结,排出困难,便次减少,甚则多日不便,总由肠道津亏,大肠传导迟滞所致。如患儿高热便秘,腹满胀痛,舌红苔黄燥者,属实热证。是热盛伤津、大肠燥化太过所致:若患儿面色苍白,喜热饮,大便秘结,脉沉迟者,属冷秘,因阴寒内结,导致肠道气机滞塞所致:若见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属阴虚。是因阴液亏虚,肠道失润所致。
    泄泻:即大便稀软不成形,或呈水样,便次增多,总由脾失健运,小肠水停肠道,大肠传导亢进所致。如患儿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薄,食后即泻,多属脾虚;若患儿便前腹痛哭闹,泻后痛减者,属伤食:若大便色紫如果酱,暴注下迫,多属大肠湿热。
    小便:小便黄赤多属热,色清长者多为寒,小便如米泔水样是湿热,夜间遗尿,多为肾阳亏虚,下元不固。小便刺痛,滴而不尽,或排有砂石,多为砂石淋证。

7.问饮食:
询问患儿饮食可知脾胃的盛衰。包括纳食和饮水的情况,若不思饮食,所食不多,多为脾胃虚弱:脘腹胀闷、嗳腐吞酸、不思乳食,为伤食积滞: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进食量多,身体反而消瘦,见于胃火亢盛或胃强脾弱。饥不欲食者,多为胃阴虚,口淡乏味,属脾胃气虚。口不渴:为津液未伤,见于寒证病人;口渴多饮:即病人口渴明显,饮水量多,是津液大伤的表现,多见于高热,

8.问其他:
    除上述之外,与疾病有关的诸方面:与发病有关的可能因素如事物、药物、外界刺激、异物异声、突然的惊吓等都需要询问。

(三)问个人史
指询问患儿个人的生产、喂养、发育、预防接种史等。

四、切诊
    切诊是指通过医生用手对患儿身体某些部位进行触摸的感觉以及患儿的反映,来诊察疾病的一种方法。包括脉诊和按诊两方面。
(一)脉诊
    小儿寸脉部位较小,采用一指定三部的方法。3岁以下的,一息七八至为平脉,五六岁的,六至为平脉,七至为数脉,四五至为迟脉。
    小儿病脉,主要有浮、沉、迟、数和有力、无力六种。轻按即得为浮脉,主表证;重按才得为沉脉,主里证;脉来一息,五次以下为迟脉,主寒证;脉来一息,六七次以上,多为数脉,主热证;有力主实,无力主虚。

(二)按诊
    按诊就是医者用手触摸和按压患儿的皮肤、头、胸、腹、背、胁、四肢等部位,以诊察病症的一种方法。
1、按头面:包括检查小儿头面的大小凸凹紧张程度以及头囟和囟缝的闭开情况,头颅骨的坚硬程度等。
    囟陷者:按之软弱,气虚较甚;按之干瘪,阴虚较甚。
    囟填者:按之紧张为风火痰热上冲,肝火上亢;热盛生风之侯,因此可根据囟门的凸隆的程度和按触紧张的强弱来测知疾病的急缓,如:高隆而按之如弓者,病情凶险。
2、按颈腋:主要触摸颈项部及腋下有无结节包块。颈肿眼突者,为瘿肿。
3、按胸腹:检查胸部有无鸡胸,龟背等情况。
4、按腹部:主要检查有无包块,是否胀满,有无疼痛。
5、按四肢:主要检查四肢温凉,肌肉结实与软弱,关节活动,下肢皮肤凹陷等情况。
    四肢厥冷属阳气虚弱或阳气不达,手足心发热而兼全身发热多为外感发热或阳热之证;手足背部较热的,为外感发热;手足心较热的,为内伤发热。额上热高于手心热的,为表热;手心热高于额上热的,为里热。四肢肌肉软弱松弛为脾气虚弱气血失养;肌肉萎缩也为脾虚,小儿麻痹后遗症;肌肉瘫痪或软弱无力,肌肉萎缩松弛或关节僵硬,肌肉紧张均为热证伤津,耗气,气阴亏损以致筋脉失养产生后遗症。
6、按皮肤:主要检查皮肤温凉及汗湿干燥情况。皮肤汗多为阳气不足;肤热无汗为热闭于内;皮肤干燥干瘪不起为吐泄阴液耗脱之证。

(三)辨斑疹
    斑和疹是见于皮肤粘膜的两种疾病体征。凡形态大小不一,不高出皮面,颜色红紫,压之不退色的称之为斑,凡形小如粟米,高出皮面,周围有红晕,压之退色称之为疹。一般来说,斑属于血分,为热入血分 或气不摄血所致;疹属气分,为风热郁于肺卫发于肌肤,同时扰动营血所致。斑和疹多见于外感温病和许多传染病的病程之中,是湿热邪毒外透的一种表现,其疹宜松活而不宜紧束,宜散在稀疏而不宜密集成片。
斑和疹是见于皮肤粘膜的两种小儿常见病,按其形态可分为细疹、斑疹、风团等症细疹:细疹是指细小状如麻粒,颜色鲜红或呈玫瑰红色,例如幼儿急疹,又称奶麻,热退疹出,皮疹细小呈玫瑰色。斑疹:颜色艳红,摸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多为热毒炽盛,病在营血。风团:皮疹出现多为局限性水肿,如云团状,抓痒明显,此起彼伏,反复发生,如荨麻疹,因风客于肌肤,血分有热所致、

  治疗原则:以清代补,以清待补:阴阳双补;补阳为主;以补为主。